close

1.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併病,指太陽病未解,再傳陽明病。

本條指出太陽病發汗不徹導致兩種轉歸,其一是微汗出,不惡寒,此為陽明病特點;其二病証仍在太陽。

太陽陽明併病,當先用小汗之法解表,尚且還可以用薰發使邪解而愈,而不可用攻下之法。

本條仲景自注以脈澀來評斷汗出是否為不徹。

!!! 陳師曰:脈澀是因為血循不暢之故。


2.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証,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本條主要是在講壞病是由辯証中多次誤治,導致了病情的複雜化,因此不只是單純的表証,故無法單用桂枝湯解決問題,所以需要"觀其脈証,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觀其脈証,了解他現有的脈象與証候表現。

知犯何逆,了解過去用過何種錯誤的治療方式。

隨證治之,根據現有脈証,根據過去的誤製方法,根據病人具體情況,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3.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本條指出發汗後會引體質不同而有虛實証之差別。

素體陽虛之人,發汗太過,更傷陽氣,則溫煦不及,故見畏寒喜暖。

素體陰虛陽亢之人,發汗過多,陰液受損,陽氣更亢,邪氣從陽化熱,化燥成實,轉屬陽明胃家實証。

郝萬山老師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因此對於壞病的治則就是觀其脈証,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4.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先下傷了在裡的陰液,後汗傷了在表的陽氣,故導致內外陰陽俱虛。

振寒表現為陽氣被傷,脈微主陽虛,細主陰虛,所以這是陰陽兩傷。


5.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本條要與"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相鑑別,該條提示發熱為主的為陽証,惡寒為主的為陰証。

而本條是提示要分辨皮膚代表的是疾病的表面徵象,而骨髓指疾病的本質、內在真實情況。

因此這是在提示真寒假熱証與真熱假寒證的辨別。


6.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是因為這已非表証,而是陽虛的表現。

關上脈細數者,細數脈原指陰虛,然而從後面的腹中飢,口不能食的表現來看,此為陽虛,因為腹中飢看似有熱証,但卻因為胃陽被傷,受納無權,因此不能食。

不喜糜粥,糜粥為陰性物質,因為胃陽不足,因此不想吃稀的東西。

欲食冷食,是因為虛陽浮躁的一種假象表現。

朝食暮吐,是胃寒的表現,相較於胃熱是隨吃隨吐表現。

因此本條是要提示抓住疾病本質判斷病因。


7.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正常情況,脈數屬熱,因此可以消穀引食。

而反吐者,是因為用了和法,使陽氣虛,導致了虛性的亢奮現象,因此脈象是虛數而無力的。

客熱是指假熱的意思,因此不能消穀,提示了胃中虛冷而不能消穀,導致了嘔吐。


8.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表裏同病,表證兼裡實,本應當發汗為先。

表裏同病,裡証重且急,表証比較和緩,則應當先瀉下。


9.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續得下利清穀不止,是說拉的是稀的,排泄的是不消化的食物,這是屬於下焦清穀,完穀不化的意思,也就是說腎陽虛衰,腐熟無權,因此用四逆湯。(虛人傷寒建其中)

身疼痛者,為表証未除,但是裡虛証已現,因此要用四逆湯。

??? 清便自調者,書上說是指大小二便正常 vs. 郝萬山老師說清是指動詞,而這邊是指大便正常。

等至溫裡獲效,仍有身疼痛者,解表宜用桂枝湯。

!!! 陳師說:四逆湯有促脾代償及強心利尿的功用。

!!! 陳師說:續得下利是腹水不斷漏出之症,而因為鉀離子的流失而導致心律不整。

清穀不止是不斷滲漏至腹腔的腹水。


10.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

病發熱,頭痛,為太陽表証,應為浮脈。

而反現沉脈,提示了這是太陽少陰兩感之証。

若不差,郝萬山老師說這邊在少陰病不重的時候可以考慮用麻黃細辛附子湯以及麻黃附子甘草湯來表裡雙解,如果還沒有效果再採用四逆湯。

!!! 陳師說:傷寒引致循環障礙,毛細血管灌注不良,身體疼痛,從而出現心力衰竭,宜四逆湯。


11.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 虛煩這邊有多種解釋:郝萬山老師說虛煩是無形熱邪留擾胸膈,郁熱擾心的証候 vs. 吳謙認為是經汗吐下後而煩謂之虛煩 vs. 方有執認為是餘熱悶亂,胃中不和。

虛煩輕者心煩不得眠,兩眼直瞪無法閉眼。

若劇者,必反覆顛倒,病重的就展轉反側,坐臥不寧。

心中懊憹,心裡煩郁特甚,使人無可奈何之意。

因此要用梔子豉湯清宣郁熱,梔子可以清利三焦之熱,豆豉為宣散之藥,故兩藥合用以清宣。

!!! 郝萬山老師補充:短氣是指有形邪氣阻滯,氣不暢的感覺 vs. 少氣是氣不足的感覺。

加甘草是要用來補氣,而不用人蔘的原因是因為怕人蔘助熱,故用甘草補氣。

而加生薑就是為了和胃降逆止嘔。

!!! 陳師曰:梔子可供心臟血液,香豉減輕心臟負擔,甘草促進咽部、支氣管黏膜分泌,使痰易於咳出。


12.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經過汗法下法之後,導致餘熱留擾胸膈,為郁熱擾心之証。

胸中窒,是火郁胸中氣機,感覺胸中窒悶不利。

因此用梔子豉湯清宣郁熱。

!!! 陳師說:胸中指的是氣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ludi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