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第一次到學校的附設醫院外科部見習,

當我們到達
SICU門外時,看見許多醫事人員來來往往的進出,

而我惟一認得就是那台
portablex-ray攝影機,

當我正覺得有一種親切的熟悉感時,張主任也就出現在我們面前,

開頭用了一個發想式的問題讓我們去猜想今天一整天會看到的東西,

在我們三人天花亂墜的推測可能會看到哪些儀器,

過程中好像有點頭緒又好像茫茫然在猜測,

其實,主任要跟我們講的是這些儀器所代表的數據還是需要靠經驗判斷,

這個想法就跟中醫的望聞問切很相似了,

現在的醫學已經不再只是靠數據來指導,

也是往經驗醫學開始邁進。

 

    
之後,主任開始跟我們介紹了加護病房的沿革,

並且幫我們比較了急診室、術後觀察室、一般病房等等的差別,

加護病房其實在最初的設計是為了戰後的集中觀察用的,

為了讓所有的醫療資源更完善的統整而設立了這樣的一個單位,

因此嚴格說起來它也就是另一種病房,

不過是用更密集的觀察與監控。

同樣的術後觀察室適用於一般穩定的狀況時,

而加護病房則用於重大手術後,或者是狀況需要更密切觀察時。

最後主任用了一個例子講解了急診室與加護病房的差別,

急診室是一個疏散窗口,

它主要的目的是將緊急情況的病人送到更適切的地方去,

如手術室、加護病房或者是用藥後回家休息等;

而加護病房則是一個集散地,

是將一切的醫療資源統整起來,

做最密集觀察與治療的地方,

因此才會有如此多的醫事人員在照護。

 


主任此時又用了幾個小問題來開啟我們的腦袋思考,

例如接觸病人前的洗手用意為何?

傳統的
CPR急救流程(叫叫ABC)ICU的臨床意義又在哪邊等等?

每個問題都在激盪我們的腦袋,

也很感謝主任的分享讓我們獲益良多,

也讓我知道醫學是如此的活用,

而不再只是死板的書本知識而已。

同時,主任也幫我們開啟了探索西醫的眼睛,

讓我們主動地去觀察每個病人間的差異,

如同樣的呼吸道通路有如此多的差異方式、

甚至一個病人使用了多少種血液動力學的檢測儀器等等,

此時我才知道以前共筆上的每個公式、每個數值都是透過這些儀器在做精密的量測。

從主任的言談中,也發現主任是一個對醫學知識很廣博學習的人,

不只在本身的專業上,主任也跟我們分享在中醫上的心得與思維,

同時也比較了臨床與學術上的感想,

從洗腎談到了先天之氣、

從營養供應討論到了脾胃運化以至於免疫功能、

從中藥的萃取用於動物實驗到臨床期刊的發表、

從中藥西用談論到後來的西藥中用等等,

甚至以我們三個人的各自背景,

從藥學、復健、放射診斷討論到與中醫臨床配合,

這不禁讓我想起系上主任的曾經勉勵我們的一句,

用中醫的第二專長與原本自身的第一專長結合等。



未來中醫的發展,在主任的一席話之間也有了些不同的啟發,

主任鼓勵我們
可以多方嘗試,

只要是替病人著想,精進醫學的想法與方法,

都可以是個未來醫學的一個起步。


 
如果要我來想的話,我傾向透過中藥的治療後,

能夠以電腦斷層、核子醫學、核磁共振等等去做療效的評估,

當然這有點太高成本了,

或許可先從針灸刺激局部穴位,

f-MRI的前後比較,

或許中醫的氣會透過此方式得以被理解;

又或者是利用大腸鏡去看針灸陽明經後的臨床差異等等。

 


中醫的好處是它的概念在於整體治療,

但是中醫的難處卻也在於從這些大方向中的每個細微差異,

而又要如何被統計出來,被證實這樣的過程是有效的,

中醫很難說,也很難說得清楚,

或許這也就是我們現代醫學可以去溝通建立橋梁的一個契機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ludi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