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第一次到學校的附設醫院外科部見習,
當我們到達SICU門外時,看見許多醫事人員來來往往的進出,
而我惟一認得就是那台portable的x-ray攝影機,
當我正覺得有一種親切的熟悉感時,張主任也就出現在我們面前,
開頭用了一個發想式的問題讓我們去猜想今天一整天會看到的東西,
在我們三人天花亂墜的推測可能會看到哪些儀器,
過程中好像有點頭緒又好像茫茫然在猜測,
其實,主任要跟我們講的是這些儀器所代表的數據還是需要靠經驗判斷,
這個想法就跟中醫的望聞問切很相似了,
現在的醫學已經不再只是靠數據來指導,
也是往經驗醫學開始邁進。
之後,主任開始跟我們介紹了加護病房的沿革,
並且幫我們比較了急診室、術後觀察室、一般病房等等的差別,
加護病房其實在最初的設計是為了戰後的集中觀察用的,
為了讓所有的醫療資源更完善的統整而設立了這樣的一個單位,
因此嚴格說起來它也就是另一種病房,
不過是用更密集的觀察與監控。
同樣的術後觀察室適用於一般穩定的狀況時,
而加護病房則用於重大手術後,或者是狀況需要更密切觀察時。
最後主任用了一個例子講解了急診室與加護病房的差別,
急診室是一個疏散窗口,
它主要的目的是將緊急情況的病人送到更適切的地方去,
如手術室、加護病房或者是用藥後回家休息等;
而加護病房則是一個集散地,
是將一切的醫療資源統整起來,
做最密集觀察與治療的地方,
因此才會有如此多的醫事人員在照護。
主任此時又用了幾個小問題來開啟我們的腦袋思考,
例如接觸病人前的洗手用意為何?
傳統的CPR急救流程(叫叫ABC)在ICU的臨床意義又在哪邊等等?
每個問題都在激盪我們的腦袋,
也很感謝主任的分享讓我們獲益良多,
也讓我知道醫學是如此的活用,
而不再只是死板的書本知識而已。
同時,主任也幫我們開啟了探索西醫的眼睛,
讓我們主動地去觀察每個病人間的差異,
如同樣的呼吸道通路有如此多的差異方式、
甚至一個病人使用了多少種血液動力學的檢測儀器等等,
此時我才知道以前共筆上的每個公式、每個數值都是透過這些儀器在做精密的量測。
從主任的言談中,也發現主任是一個對醫學知識很廣博學習的人,
不只在本身的專業上,主任也跟我們分享在中醫上的心得與思維,
同時也比較了臨床與學術上的感想,
從洗腎談到了先天之氣、
從營養供應討論到了脾胃運化以至於免疫功能、
從中藥的萃取用於動物實驗到臨床期刊的發表、
從中藥西用談論到後來的西藥中用等等,
甚至以我們三個人的各自背景,
從藥學、復健、放射診斷討論到與中醫臨床配合,
這不禁讓我想起系上主任的曾經勉勵我們的一句,
用中醫的第二專長與原本自身的第一專長結合等。
未來中醫的發展,在主任的一席話之間也有了些不同的啟發,
主任鼓勵我們可以多方嘗試,
只要是替病人著想,精進醫學的想法與方法,
都可以是個未來醫學的一個起步。
如果要我來想的話,我傾向透過中藥的治療後,
能夠以電腦斷層、核子醫學、核磁共振等等去做療效的評估,
當然這有點太高成本了,
或許可先從針灸刺激局部穴位,
看f-MRI的前後比較,
或許中醫的氣會透過此方式得以被理解;
又或者是利用大腸鏡去看針灸陽明經後的臨床差異等等。
中醫的好處是它的概念在於整體治療,
但是中醫的難處卻也在於從這些大方向中的每個細微差異,
而又要如何被統計出來,被證實這樣的過程是有效的,
中醫很難說,也很難說得清楚,
或許這也就是我們現代醫學可以去溝通建立橋梁的一個契機了吧。